顯示具有 食記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食記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

彷彿回到 「疫年」 前。




閨密和我,剛好都休假的平常日,輪流找一間提供早午餐的餐廳,隨意動動刀叉,聊聊八卦,講到口乾舌燥,飲料都喝光,厚著臉皮請服務生不停地在杯中加水,一直等到話題聊乾(通常沒有這種時候),才會忽然有人想到:「啊,我們再去哪裡買東西、逛逛」,才會緩緩移駕到下一站。

這種女生OL的小資情懷,在疫情爆發之前,是多麼令人不以為意卻又如空氣般必要。沒想到,一場戰疫,全民皆兵,雖然偶而還可以靠視訊敘舊,但實在太像工作中的遠距meeting,真的不想當成見了一面;於是乎,聚會一延再延,想要等到一個疫情清零的可能,此時此刻看來機會又似微乎其微。


感謝,我和閨密倆,能在今天,又開心地回到那段,彷彿一切都沒有發生的時光。


我第一次聽到Paul,其實是在英國念書時,學姐帶著我在街上漫步,路過這間大排長龍的麵包店,她指著剛出爐的麵包告訴我,「這是法國牌子唷,很好吃」,有一次我試著探頭進門望望,那標價對於只是在花爸媽錢唸書的我來說,總覺得有點太貴,下不了手;反倒是回到台灣以後,這裡成了和姐妹們聚餐時,會相約走走的口袋名單。


結果這一年,太多事情都改變了。 

雖然很多餐廳,努力開發外帶,甚至誕生了不少「被XX耽誤的便當店」,但實情遠比想像殘酷,光是今年五月之後至今,默默收攤的餐飲業者,比例就超過了三成;其實你我看著街頭越來越多招租的紅紙,應該也悄悄有點感覺,那些以「氣氛」取勝的空間,更是站在疫情海嘯第一排。

剛烤好的麵包果然暖呼呼,現做的意大利麵,讓人一口就吃出工藝,沒有外帶回家的糾纏黏膩,在時局混沌不明的此刻,我們都需要彼此更多的祝福。



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

從外國來台灣的植物奶,好喝嗎?

 

向來走工作狂路線的我,對於「健康飲食生活」,總是停留在「心嚮往之」階段——因為實務上來說,自己煮便當、每餐飯算幾卡路里,我覺得好麻煩,還不如買個便當比較簡單,或許三合一沖泡飲品,對我來說還比較划算。

細數我平日愛吃的食物當中,「鮮奶」,可能是最健康的一項了。想不到,現時今日,連鮮奶的健康性,也備受質疑——有人說它裡頭的成份對女性不好、與癌症的連動性?或著飼養乳牛的過程中,對地球資源又是多大的能量消耗,老實說,我不置可否。只能說,fine,我知道有這些討論。

近幾年來,市面上開始出現,含燕麥的各種飲品,我曾經為了腸胃新陳代謝等緣故,買過幾頩試試,以口感來說,與其說是飲料,我覺得更像是粥或稀飯;倒是從今年五月份開始,我常常聽到「植物奶」這個名詞,令人更好奇了,因為大型便利商店用力鋪貨,直接擺在櫃檯最顯眼的位置,主打「泡咖啡也能加」。

「這是要取代鮮奶嗎?」我心想,一看價錢......果然健康是要付出代價,大概是鮮奶的兩倍價錢,我很快決定謝謝再聯絡,不過好奇心依舊在,這次植物艿CEO Frank請我試喝,一解我的疑問,非常感謝。 

僅管經歷了工讀生放錯位子事件,讓我晚了一個星期才開箱,不過它原來是以利樂包包裝的,保存期限是一年,所以一星期的時間無傷大雅;另外原本我以為,植物奶就是想要裝成鮮奶的燕麥奶,結果居然有杏仁奶、豌豆奶,甚至還有巧克力口味,對於巧克力控我本人來說,大大降低了接近這類「健康食品」的門檻。

以下是試喝感想:

《巧克力燕麥奶》

巧克力味真的很濃,喝起來就像是多了燕麥風味的可可,確實冰過更好喝,不會讓人覺得「健康食品就是難吃」;

再來是據說現在當紅的《豌豆奶》,

很有意思,我一開始直接泡奶茶,喝了以後發現,原來之前加了鮮奶,真的有油脂的存在;單喝豌豆奶,我的母親大人說,「是有點像豆漿,不過沒有豆腥味(?)」,我不是很清楚豆腥味是怎麼一回事,不過我是覺得比無糖豆漿好喝啦,但口味上奇妙的有一點點鹹,大概拿去煮濃湯會更搭。 

我問Frank :「所以,為什麼不去喝豆漿呢?」原來,有些人是對黃豆過敏的,還有很大一部份食用植物奶的民眾,是因為乳糖不耐症。 

拉拉雜雜流水帳般的寫了一堆,後來我還問了Frank為什麼想要代理植物奶到台灣賣?他說過去剛好是在外商工作,應酬喝酒傷身後,想要吃素救自己救地球,所以抱著做志業的心情投入積蓄創業,也找大企業結盟合作,今年終於有點眉目,創業成績還在往上爬。

而我在喝著喝著的過程中,越來越覺得它的口感,很像上次訪問陳月卿老師,她煮給我喝的濃湯,有類似健康需求的朋友,如果沒有時間精力自己買豆榨汁的話,試試無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