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台灣成為亞洲矽谷之前,至少要先知道「矽谷是什麼吧?」



說到「矽谷」,你會想到什麼?高科技?遊戲?蘋果?臉書?商機?總之,最後我們的腦海浮現的,可能殊途同歸,都是:$$$


新政府上任不到一個月後,國發會委員會議率先通過「亞洲矽谷推動方案」,選定桃園,設置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,背後資金是「50億台幣」,更多詳細方案大家可以上網查詢,但我隱隱感覺到:這是不是另一個「XX科學園區」?

就怕、這會是另一個「XX科學園區」,「劃一塊地當基地,旁邊找間理工科大學,產學合作,最後開始招商,希望幾間知名科技業外商插旗助陣」。美國矽谷,真的是這樣嗎?人家是「滿街都是CEO」,而非「滿街都是工程師」。

台灣矽谷的第一道難題:「台灣史丹佛」在哪裡?

並不是集合高階人才的一流學府,就能成為「史丹佛2.0」;美國史丹佛大學之所以能成為矽谷心臟,孕育出雅虎、谷歌等創辦人,主要的理由是:史丹佛大學能激起他們的創業大夢

從小在美國東岸長大的樊立勳,是我們口中的ABC,平常公司上下都叫他John,John原以為自己會安安份份當個工程師,想不到念了史丹佛大學後,也成了「創業追夢族」的一員。他替大家進行史丹佛大學校園導覽時,說的這個故事,我印象特別深刻。

史丹佛大學很大,大到我想要在短時間內,完成多項電視新聞採訪,必須要叫Uber,才能來去自如,甚至於司機開進學校後,用了導航還會迷路,「那你們當年,午餐問題要怎麼解決呢?校園內大部份都看不到什麼餐廳店家」我忍不住發問,John歪頭想了一下,眼中忽然放出興奮光芒,「我們從來沒有為了中午要吃什麼而煩惱,因為各大系館,幾乎每天都會有一兩家大公司,請大家吃免費午餐,真正的目的,是徵才或尋找人才」,不愧是「一流學府」呀,廠商每天都會輪番在各大系館擺攤請吃飯。


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兒還沒完,今天A廠商在B系館請客,明天換C廠商到D系館開Buffet,問題來了:如果「死守」在自家的系館,還是有可能「有一餐沒一餐」,John為了解決這個「問題」,大二左右就用所學寫了一個程式,創設一款電子佈告欄,讓大家下載後,就知道今天該上哪家系館吃免費午餐,這是John在大學生涯中,第一次利用寫程式,替大家解決大麻煩,也啟蒙他,日後修習史丹佛大學創業課程。

在同儕的創業氣氛感染下,他的腦海中忽然浮現這樣的想法:「我以後可以開一家公司」。

若干年後John的想法不但成真,還成為台灣新創者人人傳頌的「楷模案例」:PicCollage。

這款手機照片編輯軟體,您可能也有印象,它是從西方流行的剪貼簿概念出發,自2011年暑假到現在,全球下載量早就突破一億人次,創下台灣app的最高紀錄!不過John的故事,只是史丹佛大學畢業生創業成功故事的4萬分之一。

全美國至少4萬間公司的高級主管或創辦人,都能追溯到史丹佛大學,而這些和「史丹佛」相關的公司市值加總,居然和俄羅斯(沒錯,就是戰鬥民族那一國的「俄羅斯」),不相上下!為了全力栽培具創意和設計天份的學生,史丹佛大學打造的D.School,讓校園中原本蓬勃的創業氣氛,更加錦上添花!

同樣是史丹佛大學台灣留學生圈的明星校友,Codementor創辦人劉威廷,他認為史丹佛大學同儕間,那種彼此互相視為菁英的氣氛,正是史丹佛大學最為特出之處。

「當你來史丹佛(念書)的時候,所有的同學、所有的教授都會覺得:你會是下一個了不起的人物」,劉威廷和John同樣是「史丹佛幫」的一員,雖然他們現在的工作模式,已經漸漸轉型為「美國跑業務、台灣衝研發」,但是深刻拓印在骨子裡的菁英自信,讓他和團隊不停創業,卻不忘兼具市場性,早已經拿下亞洲新創大賽冠軍的他,仍不忘磨練自己的各種觸角,讓事業繼續邁向金字塔。

我上一次見到他,是在台灣新創單位辦的一場演講,主辦單位找來前美國電視記者,要教大家「國際版」的公關行銷之道,身穿T恤牛仔褲的劉威廷,風塵僕僕趕來,我有點驚訝根本是「台灣創業王」的他,還要來學什麼呢?「總是希望可以多認識一點外國記者、和美國媒體打交道呀」,爬得夠高、腰折得夠彎,這樣的人格特質、這樣的態度,無法以「史丹佛幫」來標籤化,卻是美國矽谷無以名狀,最難複製的:「創業精神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