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

無法翻譯的國情。


        泰皇過世,是全球關注的大型國際新聞,除了泰皇本人是目前地球上,在位最久君主外,他背後牽涉到的政治生態,更是泰國接下來政經可否穩定的最大變因。

        舉例來說,在泰皇蒲美蓬在位期間,遇到所謂的「政變」,少說在1020次之間,歷史上每每軍民不同調,結局的「最大公約數」,都是泰皇,或許泰皇說了一句「別再吵了,大家以和為貴」,政爭就「忽然」化解,也讓泰皇地位越發崇高。


        各國關注的重點是,誰會繼續扮演泰國的「最大公約數」,是規則下接班的王儲?還是民間聲望頗高的天使公主?抑或是接下攝政王一職的96歲泰皇蒲美蓬心腹?這些在我們看來左右泰國情勢走向的關鍵,卻遇到報導上的難題。因為依照泰國國內的「欺君法」,或是泰國國內氣氛,這些恐怕都是連提都不該提的潘朵拉寶盒。

        外媒的報導重點,除了回顧泰皇一生在泰國國內政績,皇室未來接班問題更難以迴避。以英美媒體BBCCNN為例,他們在泰皇過世消息發佈的一小時內,就請來當地泰國政治專家,分析泰國未來政經局勢,「接班」,當然是專家討論重點;這本就是在西方新聞媒體(或者受西方新聞文化影響的媒體)看來,習以為常的新聞SOP,但時常赴泰國採訪的我明白,這在泰國人眼中,恐怕是淚眼加刺眼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台灣藍綠政治文化,已經是難以改變對方,「信仰」般的存在;換位思考,套用在泰國也是如此,只是當地民眾信仰的對象,是「皇帝」;不予認同或背叛的下場,是「刑罰」,類似狀況出現的地方,地球儀轉一圈,就能點出好幾個國家。


        依此前提,台灣國際新聞工作者,遇到的狀況是什麼?我們的觀眾其實在新聞閱聽上,早就尺度無上限,腥羶色只要配合分級,早就不是問題;政治話題台灣人更習於大鳴大放,再加上國人赴泰人數年年激增,我們印象中,泰人溫柔的臉孔、佛教薰陶融和後的微笑文化,「哪有什麼不能提呢?」,也可能讓台灣民眾第一時間難以理解,原來關於泰國皇室最基本的一根刺,都是民間輿論的一把匕首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想說的是,台泰資訊需求的落差,造成報導上的困難:因為記者很難取得來自當地媒體,對於敏感話題的報導實證,甚至於來自當地媒體的報導,到底發佈前是否也經歷過一番我們不得而知的妥協? 無法翻譯的國情,於焉而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