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

記者怎麼會變災民?


這是採訪熊本地震之旅,我在火車上吃的第一餐。想不到也是唯一一次,買到的「便當餐」。
.



如同九宮格般,整齊排列的握壽司,CP值超高,價格以當地物價來說,恰到好處,和台灣的迴轉壽司相比,更是不同的兩種食物。原本不太喜歡吃壽司的我,難得在每一口吞嚥中,都吃到「靈魂」。
.
不誇張,每一個壽司都充滿生命力,不是冷冰冰預先包好的便當「物件」而已。
.
有了這麼美妙的開場,我原本以為,這趟在熊本的採訪行程,應該會變成觀光景點趴趴GO的打卡,最後以「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」的理由,提早打道回府。
.
我這樣的推測,並非沒有根據。因為挺進日本前,熊本在4月14號晚間發生的規模6.5地震,第一時間傳出的傷亡數字,還在個位數,要不是因為它發生在國人熟知的日本熊本,會受到的關注,恐怕相對減少。
.
在我們國際中心新聞室,對於地震新聞的處理,有一個沒有明文列出,但是幾乎是各台通行的準則,就是地震規模至少要到6,才會上稿;畢竟近年來地球天搖地動,地牛翻身時有所聞,我們的報導SOP,不得不設下一個門檻和基準。
.
更隱形而殘酷的是,規模6以上的地震,還要離台灣越近,才會持續受到關注,主管們才會考慮後續追踪報導。
.
回到熊本地震的「前震」,當時還沒有傳出太嚴重的災情。嚴格說起來,要說熊本是災區,其實有點勉強;日本福崗看起來一切風調雨順,豐衣足食,不管是來採訪的記者,還是大熊本地區的民眾,4月16號凌晨1點鐘上床睡覺前,都沒有「我們正進入災區狀態」的意識,救難逃生包?也只是「知道」但沒有「做到」。
.
想不到一切就在4月16號的凌晨,風雲變色。
.
規模7.3的強震,搖晃程度就像海中船隻,被大浪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撲打;震亂了平安的睡眠,也終於讓大家明白,災難巨獸駕到,人人好自為之,我們只能設法在不停歇的餘震中,做打算。
.
為了填飽肚子,大概每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,都是衝向便利商店。
.
因為大部份熊本災區,停水停電,民眾被迫斷炊,各種餐廳連公休的牌子都懶得掛上,就自動歇業,幾乎每個人剩下的最後選擇,就是便利商店的便當,其次是泡麵。
.
身為從第一時間就在外頭採訪地震的記者們,「覓食」,反倒是工作清單中的最後一件事。不是沒有準備應急糧食,但是在沒有預設到「史無前例大地震」的前提下,還要應付大量體力勞動後的三餐,靠簡單零食還是頂不住,沒有餐廳,無法開伙,當然只能去便利商店的我們,一到店內,震撼場面,不下於地震。這種場景,我們在熊本採訪幾天,就見識幾天。
.
後續採訪中,大部份的時間,我們都被深沉的饑餓給支配,因為每天都忙到幾近凌晨才收工,空腹的時間,也得從早上6點,一直矜到半夜,這當中,攝影記者餓到快瘋掉,只能用一根冰棒當午餐。
.
「為什麼是吃冰棒呀?那裡很熱嗎?」,聽到這裡,電話那端的女聲,不解的問,為什麼要拿冰棒當正餐?
.
「不然是要我們吃貨架嗎?」攝影記者沒好氣的回嗆。
.
閉上眼睛想像一下,偌大的便利商店裡,貨架上能吃的固體食物,已經全被一掃而空,只剩下醬油和冰凍庫裡的冰棒。



.
今天你還能吃哪一樣?請選擇!(模仿日本綜藝節目,料理東西軍的語氣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